小毛猴与大世界
为了迎接冬奥会,张凤霞和家人们精心制作了这组作品《迎冬奥见行动》。
张凤霞正小心翼翼地将蝉蜕的足粘在毛猴身体上。
“粘猴儿并不费事,费事的是这些小玩意儿。”张凤霞说,小巧精致的糖葫芦都是自己制作的面塑作品。
毛猴手上拿着形状各异的鸟笼体现着张凤霞对老北京文化的热情,每个鸟笼都是用纸捻成的。
张凤霞在新世纪实验小学教孩子们制作毛猴已经10年,“我师父从前就是在这里教孩子们做毛猴,我也算接了他的班。”
圆脑袋尖嘴儿,身上一层细密的灰褐色绒毛,加上灵活的四肢动作,若不细看,还真以为是一只小毛猴标本。实际上,毛猴的头是蝉蜕头,四肢则是蝉蜕的足,而身躯是辛夷,也就是玉兰花越冬时形成的花骨朵。毛猴有时会戴斗笠,这斗笠是一味中药,叫木通。把这几部分黏结起来的东西叫白芨,也是一味中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几味药材,却在张凤霞的巧手组合下,瞬间有了生命力。
今年65岁的张凤霞,是北京毛猴第四代传承人。毛猴是老北京特有的民间艺术品,又叫“中国蝉蜕”。对张凤霞来说,毛猴不仅是手工艺品,更融入了童年里最快乐的记忆。2011年,退休后的张凤霞拜了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姜守煜为师。带着对毛猴近乎痴迷的喜爱,她一边向老师请教,一边自己动手,学习传统文化,制作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毛猴。
“以前,毛猴是平民百姓的玩意儿,‘买猴料,粘毛猴’曾是过年时老北京庙会上必有的一景,许多大人都会为自己的孩子买一只毛猴过节。”张凤霞告诉《方圆》记者。做毛猴,不仅是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为了展现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让作品“有说头、有意思,经得起琢磨,经得起考究”。
《国学二十四孝》是张凤霞和家人们耗时最长的一组作品。卧冰求鲤、鹿乳奉亲、百里负米……这些二十四孝里的经典故事,都一一通过毛猴的形式来展示。当这组长达6米、历时8个月精心制作的“二十四孝”故事在西城区首次展出时,现场观众全都惊叹不已。后来,这幅作品被张凤霞捐赠给了全国文明孝道村——通州仇庄的孝道馆。
在张凤霞指导下,韩国学生和法国小男孩完成了自己的毛猴作品。
张凤霞创造了很多反映老北京民俗风情的毛猴作品。
毛猴作品多数以北京市井生活为题材,为了制作《京都往事》茶馆系列,张凤霞多次前往老舍茶馆,还特地买了话剧《茶馆》等光盘回家反复观看。
此外,张凤霞还制作了反映老北京特色的《京都往事》茶馆系列、《漕运民俗风情》系列等作品,件件活灵活现,饱含文化韵味。比如“茶馆”系列,包括大茶馆、书茶馆、清茶馆、清音桌茶馆、餐茶馆和野茶馆6种茶馆。每种茶馆,室内陈设不同,客人的身份不同,聊天儿的内容、行事做派都不同。每只毛猴看起来一个脑袋两条腿,实则肢体语言十分丰富,不仅有拿着鸟笼子的,有下棋的,还有抽着旱烟袋看热闹的。
为了能让场景里毛猴的姿态符合场景,张凤霞可是做了相当多的功课。每回从通州张家湾的工作室进城里,张凤霞都要到前门的老舍茶馆、地安门茶馆里坐坐,为的就是观察茶客、掌柜甚至是里面桌椅摆放的样子。因为去得多了,连茶馆的服务员都对她印象深刻。除了在生活中不厌其烦地观摩,张凤霞还买了大量书籍和人艺经典话剧的光盘,学习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
“其实毛猴作品里的布景、情节、服装甚至站位,都和话剧里的很像,把话剧琢磨透了,在创作时心里也就有了数。”张凤霞说。正是因为这样,她做出来的每只毛猴,都有独特的形态和故事。
虽然已经60多岁,张凤霞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很高。《愚公新曲》是迎接“一带一路”的作品,几只毛猴在山下开山运土,仰望山间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体现的是“和平合作、开发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她最近关于冬奥会的作品里,毛猴们则个个戴上了滑雪眼镜、玩起了滑雪板,在泡沫板做成的雪地里花样滑行。
蝉蜕、辛夷是制作毛猴的主要材料,张凤霞会把蝉蜕的头和脚分开摆放,“胳膊”、“左腿”、“右腿”都是有区别的。
剪刀、钳子、镊子、笔和颜料是制作毛猴的主要工具。
为了让毛猴这门手工艺传承发扬光大,张凤霞在张家湾镇上开起了工作室,常常有学校学生过来学习各种传统技艺。另外,她还广泛地在北京各处开展教学。不管对方多大年龄、什么身份,只要喜欢毛猴、愿意学,都会把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
文章来源:《中药药理与临床》 网址: http://www.zyylylc.cn/qikandaodu/2021/0523/616.html
上一篇:从功能对等论看中药说明书的英译
下一篇:中药与朱仙镇木版年画用色的内生性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