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论依据:《中华药海》、《中华临床中药学》、《实用中药辞典》、《中药药理与临床运用》、《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继续给你聊实用的中药。 我想说的是白芥子。在我眼中,它是一味能“抓痰”的中药。 和痰湿有关的中药,我说过好多了。比如说能“拔痰”的中药佛手,能“挖痰”的中药天门冬,以及能“刮痰”的中药瓜蒌等等。 那么,白芥子为什么叫“抓痰”呢?抓痰,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给你从头说吧。 白芥子这味药,它其实就是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这东西入药,最早载于《唐本草》。它性味辛温,入肝、胃二经。 我为什么说它能抓痰呢?你了解它的功效就知道了。 第一个,就是温肺祛痰。你肺里面有大量的黏痰、色白、质地粘稠,这时候可以考虑用白芥子。就是说,你肺里有寒痰,它管。 第二个,就是温散脾胃寒湿。如果你中阳不振,脾胃为寒湿痰浊之气困遏,形成腹胀、呕吐、反胃、消化不良、完谷不化等症状,这个时候,白芥子可以管。 第三个,治疗腰间的寒湿痰浊。有些人的腰,阴天下雨就疼,通过休息也不见好,冷痛重着,舌苔白腻,这就是寒湿腰痛了,寒痰阻滞在你腰部的经脉里。这时候,白芥子可以管。 第四个,你的筋骨关节如果为寒湿所袭,或者久痹不愈,痰瘀互结,这时候用白芥子,可以管。 第五个,你胸胁有痰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胸膜炎、胸腔积液的毛病,它也管。 所以你看看,无论是肺、腰、胸胁、脾胃还是身体其他关节,哪里有痰湿水饮,白芥子就可以去哪里。而且呢,它性味辛散,走窜力强,故而尤其善于搜剔一身之痰。《药品化义》就说:“专开结痰,痰属热者能解,属寒者能散。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达,在四肢两胁,非此不通”。它就好像是警察,令痰湿这些无处可逃,这就有了“抓捕痰湿”的本事。所以,我叫他“抓痰”的专药。 那说了半天,这个白芥子,到底应该怎么用好呢? 其实,白芥子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等疾病,自古以来都有很好的方子。但说实话,它们多很复杂,不方便用。我觉得和咱们老百姓离得最近的,就是用它来治疗我们关节部位的“痰”。尤其是膝关节部位的毛病,白芥子可以说是很合适的。 也许你问,关节也会有痰?是的。咱们平时最常见的膝关节积液,膝关节滑膜炎引起的水肿,膝盖肿痛,这用中医视角来看,就是痰,属于“皮里膜外”之痰。白芥子治疗这类病,算是不错的。 怎么做呢? 你准备白芥子末,30克,醋适量。把白芥子末先用少量的开水来湿润,再加醋来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再覆盖三层纱布,贴敷痛处。3个小时之后摘下来,每隔3到5天贴这么一次。 这个办法啊,是我在综合很多前人经验后,自己琢磨出来的。它取白芥子辛温、除痰、通经、通络之效。但是这里面有值得注意的,这就是白芥子外敷之后,局部会感觉到灼热。有些人甚至会起泡。所以说皮肤过敏的人,局部有皮肤病的人,绝对不能用。即便是正常人,如果皮肤敏感,也容易在外敷白芥子之后皮肤发红、灼烫、起泡。为了最大程度减缓这个问题,纱布要多用几层。如果感觉到皮肤灼痛难忍,或者起泡了,赶紧把药摘下来,防止感染,一般过两三天自己就好了。如果没有起泡,只是感觉灼热了,那就三小时之后取下来,切不要多用。 实际上,与之类似的办法有很多。 早在50多年前,1965年,《浙江中医》杂志刊发经验,用白芥子60克研末,用黄酒调成糊状,包敷患处,糊干就换药,治疗膝盖肿痛有效。而且,这里明确指出,得局部发泡为度。你要是不起泡,说明没到火候,得继续外敷。 1985年的《陕西中医》上发布经验,用白芥子60克,大葱30克,生姜30克,白芥子微微炒一下,然后捣烂,三者一起和为药泥,外敷,治疗膝盖肿痛、鹤膝风有效。 1988年的《天津中医》,发布医师郭氏的经验,白芥子末60克,装入纱布袋内,敷盖患处。外敷之前,局部用75%酒精消毒,再用生姜来涂擦,外敷后用绷带固定。3天后换药,10次为一疗程。这办法治疗膝关节滑膜炎、关节肿胀疼痛有效。 还有一法。山东中医李氏用白芥子2分,生桃仁1分,研成细末拌匀,用鸡蛋清调为糊状,外敷患处,厚0.5厘米,外用塑料薄膜覆盖,接着以45度热敷。以局部皮肤疼痛,发红,出小泡为准,疼痛往往一日可平。只需一次,第二次相隔20天,治疗风湿、类风湿、骨质增生、腰扭伤共95人,有效率超过98%。这是1993年刊载于《中国乡村医生》杂志上的。
文章来源:《中药药理与临床》 网址: http://www.zyylylc.cn/zonghexinwen/2020/1014/351.html
上一篇:牵正散-简介 下一篇:张锡纯留下的“提气药”!提中气,补脾气,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