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叶棕提取物的药理活性研究
来源:ChemicalBook
背景及概述[1]
锯叶棕,又名锯棕叶或锯棕榈,学名为“沙巴棕”,属于棕榈科灌木植物,通常生长在南北美洲气候炎热的地区,其锯叶棕榈成熟的干燥果实可供药用。锯叶棕提取物具有:(1)有效抑制5a—还原酶活性,减少双氢睾酮生成拮抗前列腺组织中的雄激素与雄激素受体结合。(2)具有肾上腺素能拮抗作用和钙阻断作用,达到改善膀胱机能,解痉作用。(3)抑制环氧化酶与脂氧化酶的活性,减少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的生成,从而起抗炎,抗水肿作用。(4)特含天然特效杀菌因子-植酸派烯,直接破坏病原体DNA聚合酶,摧毁耐药菌株,绝杀病菌质粒。(5)激活免疫,在尿路粘膜分别产生lgA,lgG,lgC三种免疫抗体,形成三层防护膜,不仅使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顽疾一次性彻底治愈,而且真正防止复发!
药理活性研究[1-3]
报道一、
沈京莲等人观察了锯叶棕提取物对大鼠体内胶质瘤的作用及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制作SD大鼠皮下胶质瘤模型,加空白对照组共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n=10)、荷瘤组(n=10)、低剂量SR治疗组(n=10)、高剂量SR治疗组(n=10)。大鼠造模后饲养1周开始给予锯叶棕提取物及安慰剂,低剂量组50 mg/kg、隔日灌胃一次,高剂量组300 mg/kg、隔日灌胃1次,其他组给予相同剂量的蒸馏水灌胃。喂养大鼠4周后,处死大鼠后测瘤重、计算抑瘤率,TUNEL染色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活性检测方法检测脾巨噬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4阳性淋巴细胞。结果:1用药组与荷瘤组比较,瘤重明显减少(F=62.678,P=0.000);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抑瘤率明显提高。2荷瘤组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偏少,用药组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且SR高剂量组细胞凋亡最多(F=1.287,P=0.000)。3荷瘤组与空白组比较,脾巨噬细胞活性明显下降,用药后脾巨噬细胞活性提高,与剂量呈正相关(F=141.205,P=0.000;F=126.903,P=0.000)。4荷瘤组与空白组比较,CD4阳性淋巴细胞百分率减少,用药后CD4阳性淋巴细胞百分率增加,与剂量呈正相关(F=207.294,P=0.000)。结论:锯叶棕提取物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杀伤肿瘤细胞、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药物浓度越大、其作用越明显。
报道二、
费菲等人探讨了锯叶棕提取物对GL261胶质瘤CD4+T细胞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GL261胶质瘤细胞接种于随机选取的10只大鼠腹腔内调整瘤细胞数,其余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荷瘤对照组及用药组,将调整细胞数后的瘤细胞注射于随机选取的30只大鼠皮下,用锯叶棕提取物不同剂量对用药组隔日灌胃1次,共4周。流式细胞仪测量不同分组的外周血CD4+T细胞的百分率及大鼠体内抑瘤试验。结果荷瘤对照组与用药组较空白对照组比较,CD4+T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用药组与荷瘤对照组比较,CD4+T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2个用药组比较CD4+T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F=207.294,P=0.000)。用药组与荷瘤组比较,瘤质量明显减少(F=62.678,P=0.000);SR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抑瘤率明显增高。结论:锯叶棕提取物能够提高GL261大鼠的CD4+T细胞的百分率,并存在剂量依赖性。
报道三、
车玉琴等人探讨了锯叶棕提取物对U266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锯叶棕提取物对IL-6介导的STAT3磷酸化效应。方法:体外培养的U266细胞加入到不同浓度的锯叶棕提取物(0.5或1.0l/ml)培养24小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位于前G1时期的细胞百分比以检测细胞凋亡;体外培养的U266细胞加入到锯叶棕提取物(1.0l/ml)培养24小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STAT3与P-STAT3表达;血清饥饿培养24h的U266细胞暴露于IL-6(20ng/mL,30min),另一组用锯叶棕提取物1.0l/mL预处理3小时的这些细胞,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STAT3与P-STAT3表达。结果:锯叶棕提取物诱导U266细胞凋亡具有剂量依赖性(P<0.05);应用锯叶棕提取物预处理的U266细胞,STAT 3磷酸化水平较未经处理的STAT3磷酸化水平下降80.0%;血清饥饿培养24h的U266细胞暴露于IL-6(20ng/mL,30min),STAT3磷酸化水平增加20倍;用锯叶棕提取物1.0l/mL预处理3小时的这些细胞,可阻断STAT3磷酸化水平85.0%。结论:锯叶棕提取物可能通过下调IL-6介导的STAT3磷酸化水平,抑制U266细胞增殖并促凋亡。
参考文献
[1]沈京莲,张红岩,车玉琴,朱杰,彭沈君.锯叶棕提取物对胶质瘤大鼠免疫的调节[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32(09):1299-1302.
[2]费菲.锯叶棕提取物增加GL261胶质瘤大鼠CD4~+T细胞的百分率[J].免疫学杂志,2014,30(03):230-234.
文章来源:《中药药理与临床》 网址: http://www.zyylylc.cn/zonghexinwen/2021/0420/566.html